小河套大力量:从389平方公里看深港合作的深意

发布时间:2024-08-27 05:22:15    浏览:

  一块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深港两地合作的土壤,这就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以深圳河为界,北侧,是由福田保税区与皇岗口岸片区连片而成的3.02平方公里区域;南侧,是1997年深圳与香港共同开展河流防洪排涝工程,将深圳河截弯取直,形成的0.87平方公里河套地区。

  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规划》)的发布,这片总面积3.89平方公里的区域,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特区中的特区”。与前海不一样的是,前海主打金融,河套主打科技,分别打造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

  深圳园区发挥“平台”和“通道”的作用,联合香港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携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对于香港来说,毫无疑问,携手科技之城深圳,优势互补,是打开突破口和融入大湾区的路径之一。

  在北方地区,河套平原由黄河及其岔流冲积而成,平整无山,水源充足。而在南海之滨,河套位于深圳及香港之间,因历史机缘诞生。

  四十年前,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各项建设热火朝天地展开。大量的城市用水经过陆地流入深圳河,加上大规模土地开发后水土流失的影响,导致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流域环境变差。

  经过多年的探讨和规划,1997年深圳与香港共同开展河流防洪排涝工程,为治理水患,深圳河裁弯取直。靠近香港一方的区域被泥沙填平,形成约0.87平方公里的区域,即“落马洲河套地区”。

  此后,深圳、香港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日益接轨和融合,这片区域也成为了深港协同创新的“桥头堡”。

  为了更好地推动深港科技创新的合作,2017年,深港两地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解决了河套地区土地使用问题,双方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此后,河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区两园”新格局,分别是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园区和对岸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园区。

  到了2019年,河套迎来发展大年。国家先后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此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以科技起家的深圳,也凭借着成熟的产业链优势、强大的创新应用转化能力,承担起了科技创新和成果孵化的职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部部长、研究员王福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一直是硬科技比较突出的地方,有相对成熟的转化机制和经验,有后方广阔的大湾区制造能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深圳园区侧重于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孵化。“而香港园区则侧重于开放创新和科技服务,在人才招引、创新团队构建、科创资金融通、科创企业上市等方面有优势。”

  随着政策的加速布局,六年间,深圳园区汇聚了高端科创资源,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园区集聚大批海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科研人才,形成了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世界500强研发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项目、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项目、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等六大科创产业集群。

  此外,创新载体方面,拥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生物医药类创新载体近60家;科研机构方面,先后落户深圳市联影高端医疗装备创新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5家科研机构和项目。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里的小河,就是指深圳河,也是深圳香港双城融合发展的纽带。

  1997年,深圳河道伴随着香港回归裁弯取直,形成面积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区域。

  由于靠近湿地保护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片区域被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生态环境,并没有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直到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在施政报告提及港深两地政府共同开发该片土地,并把它列为香港十大建设计划之一。

  2017年,深港双方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 该备忘录明确河套A区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同时,香港支持深圳将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地区约3.02平方公里区域打造成为“深方科创园区”,共同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众所周知,香港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开放经济体,最大的几个行业就是金融、旅游、贸易等传统行业。共同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能够让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优势的环节与深圳的要素资源有机结合,促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河套地区可以激活深港要素资源,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河套地区最具价值的所在。

  王福强认为,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需要增强自身发展动能。要增强发展动能,就需要向科创要动力。“香港自身的科创能力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领先,在创新的全链条上有所欠缺,必须与内地协同才可以激活创新链甚至是连动产业链。河套提供了这个机遇。”

  当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是全世界的共识,科技竞争力更是国家实力的关键体现。在全国各地争先打造创新型城市时,香港也正发展科创产业。

  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了“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充分利用香港的科技研发优势,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进行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

  不难看出,香港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推动香港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从无到有,最后上升至国家重大战略平台,也被寄予厚望。

  借助着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个仅有0.87平方公里,被“造”出来的创新区,不仅为深圳、香港两地提供了平台和方向,也承载了香港成为全球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的目标。

  目前,香港园区的第一期规划已初步完成,总面积可达1000万平方尺,将规划具有不同产业主题的片区,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区、产学研区、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区、新科技先进制造区,以及人才住宿区、商业和附属设施等。

  经过近年来实践,两个园区之间推进了一定的合作,“深港双城”的故事,也正在续写。

  合作区成立后,深港之间的地理连接,由此转化成了两种制度的直接连接点,为了深港两地的协同合作更加顺畅,《河套规划》聚焦“一区两园”模式,围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跨境便利流动明确了一系列安排。

  在人流跨境流动方面,提出到2025年,完成新皇岗口岸的重建。建成后的新皇岗口岸将变成“一地两检”,通关时间将由原来的20分钟缩短至5分钟,科研人员也可以自由在皇岗口岸实现深港两地工作、生活。

  此外,为了能让企业、个人,实现深港两地的自由进出,不再受到时间和次数的限制,还设立了“白名单”制度。例如,在福田保税区等海关监管区域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实施货物分线管理方面,探索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白名单”制备案管理等。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河虽面积小,全部加起来也只有3.89平方公里,但在这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8个高端科研项目落地。

  据统计,在这片3.89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共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50个,初步形成国家重大科研合作、深港独角兽、港澳青年创业等“六大科创产业集群”,助力推动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和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河套规划》提出将围绕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体制机制、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四大方面,部署河套深圳园区发展建设任务。

  从治河造地到共建合作区,深圳河两岸蝶变出的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平台,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合作的无限可能。不过,任何一个地方发展壮大都需要靠人,把人才要聚集起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又将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王福强说,要吸引企业和人才来河套,要有有竞争力的税负。比如针对高端人才与科创企业的15%的税负。这种税负最好不要先征后返,最好直接免征,便于操作当事人的获得感也比较明显。其次,要有便捷的出入境安排,让人才资源能快速进行时空切换。同时,也要在访问国际网站、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对标国际的创新软环境。

  多样性的科技创新、人才资金技术的便捷流动,与国际创新环境的畅通对接,无论是对于深圳还是香港来说,都是发展过程中的新增量,也是河套要实现的目标。

  “相信后期随着规划的实施,国际化人才可以相对自由地来往内地与港澳,并通过港澳连通世界。科研物资跨境流动速度也会加快,特别是在科研仪器、生物样品等方面,这一直是制约大湾区科创发展的掣肘因素。”王福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