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供不应求“黑色黄金”一吨能卖超百万元

发布时间:2024-10-19 23:07:17    浏览:

  与以往不同,此次北京冬奥会火炬外壳,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而成,呈现出“轻、固、美”的特点,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实现了火炬外壳在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

  “选择碳纤维,是因为它轻、刚度又好,能够替代传统金属材料。”碳纤维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翔宇表示。

  “碳纤维是一种既有碳材料性质,又兼具纺织纤维柔软和可加工性的新一代高性能增强纤维,被业界誉为‘黑色黄金’。”1月20日,湖南晶碳新材料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公司负责人刘俊锋介绍,公司主产品碳/碳复合材料,就是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家族重要成员之一,“行业中,把这些都归纳于碳基材料。”

  截至目前,湖南碳基材料产业链企业有200多家。预计到2023年,湖南碳基材料产业链产值将超过500亿元。而长沙一批企业,则是这一产业链上的主力军。

  除了位于浏阳经开区的湖南晶碳,刘俊锋同时还是位于宁乡高新区的湖南碳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两家公司的产品都是碳/碳复合材料,产品每吨销售均价超百万元。

  “如果把新材料比作房屋,碳/碳复合材料就是构建房屋的‘钢筋水泥’!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能、光伏、风电、电子信息、冶金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是超高声速飞行器、运载火箭等重点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刘俊锋介绍,碳纤维材料呈黑色、质坚硬、比头发丝细,但是强度比钢大、密度比铝小,比不锈钢耐腐蚀、比耐热钢耐高温,是所有已知材料中耐高温性最好的材料。

  与湖南晶碳的快速建设相比,位于宁乡高新区的湖南碳谷,2020年更是创造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当年赢利的佳绩。

  “我们目前有近2亿元的订单,争取两个厂子加班加点,在今年6月份完成订单。”开工现场,刘俊锋告诉记者。这一切,正好验证了碳/碳复合材料供应紧俏的局面。

  “我们在产品研发、技术研发上投入非常大,每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6%以上。在制作周期上,我们大约节约了50%的时间,在成本上降低了40%。”刘俊锋表示,正是拥有如此优势,湖南碳谷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到客户的青睐。目前,该公司累计申请各项专利38项,已获得专利授权17项。

  近年来,湖南依托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碳/碳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获得了“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等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打破了国际垄断;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相关院所,在这方面的科研实力全国领先。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教授创建、汇聚国内粉末冶金复合材料领域优秀专家学者团队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更被认为是行业龙头。据公开资料显示,博云新材自主研发的多种型号碳/碳复合材料喷管,已成功应用于航天飞行器上。

  湖南碳谷、湖南晶碳等一批长沙本土企业,作为后起之秀,则为产业发展带来一股新风。

  “预计到2023年,湖南碳基材料产业链产值将超过500亿元。”日前,在长沙举行的中国先进材料产业创新与发展大会碳材料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然,作为新兴产业,碳纤维在大规模应用方面同样面临降低成本、错位竞争的问题。

  “碳纤维行业发展也需要创新,不能生搬硬套,要针对每个零件单独开发个性技术,尽最大可能降造成本。”东华大学余木火教授指出。

  刘俊锋对此非常认同,他根据企业特点,把服务光伏产业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重点,目前已与国内多家光伏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22年将实现3.5亿元年产值,照目前来看,完全没问题,预计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