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信心交织的期待—来自农民工就业现场报道

发布时间:2024-08-14 18:17:19    浏览: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春节刚过,又到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时节。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数以千万计的打工者面对的是怎样一番形势?就业难究竟严峻到什么程度?农民工生存状态怎样?他们心情如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走进用工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接触农民工、企业和政府部门,希望得到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最新观感。

  2月4日,正月初十,已是广东企业节后复工之时,但记者连续两天守在广州火车站和广东省汽车总站,却没有看到打工者大规模南下广东求职的情形。

  广铁集团客运部门介绍,节后11天铁路返粤旅客人数达到480万人次,同比增幅只有2%,远低于节前出粤客流23.9%的增幅。从客流走势曲线年相比,除增幅减缓之外,未出现异常变化的情况。

  “往年火车上能看到一个人带十几个、几十个老乡到广东找工作的,今年这种队伍就没有了。”在东莞“衣之纯”厂打工的江西赣州人李柳春说,他们一行4人都是有工作才早早回来的,同村没明确工作的人都还没回。

  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江西、湖南、河南、四川、陕西、广西等地的33名外来务工人员,有32人已确定工作单位和岗位,是“返工”而非求职,其中一半以上在纺织、电子加工、鞋类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认为,近期内没有明确就业方向、盲目出来打工的人不会很多,因为经济下滑,企业去年已经陆续裁人,大家知道找工作不容易。

  “村里很多人去年9月、10月就因为工作不好或工厂关门回老家了,现在都还没出来。有人跟我说,叫我在广东看看,要是有工作赶快通知他们,他们到时再出来。”在佛山高明地区一家大型港资纺织企业工作的河南开封农民工崔文磊说。

  当然,不是所有返城农民工都对前程这么有把握。4日上午,江西上饶农民工杨红兵提着大包小包走出厦门火车站。多年来,杨红兵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揽钉模板的活。他说:“本想多在家住几天,但今年找活可能困难些,心里不安就提前出来了。开工的楼盘少了,找活自然更难,来迟了就没有机会了。”他估计,找到活应该问题不大,但工价可能没法再要求了,一天降10元到20元也说不准。

  各交通枢纽、口岸和主要农民工输出省份监测显示,6日之前是节后农民工第一个返城高峰,第二个高峰将出现在元宵节后的两三天。是否会出现“返城求职大潮”,很多农民工认为,要看形势变化。

  在深圳打工的湖南益阳人刘超强认为,要是经济能好转,预计元宵之后南下打工的可能会增多。而来自江西萍乡的何敬明说:“现在我们老家也有不少工厂了,本地工作一个月收入也能过千元。就我所知,一些老乡今年是打算留在本地不再回广东了。”

  2月4日,记者来到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尽管还没有过正月十五,但这个劳动力市场已经挤满了前来求职的农民工。一些农民工身上还背着装满家当的蛇皮袋,一下火车就直奔这里找工作。

  来自安徽池州的查光友胸前挂着一块“我是电焊工”的纸牌,已在市场里游走了好几天。他说:“担心找不到工作,年初五就来了杭州,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星期。去年在这里等了两天就找到工作,但是今年直到现在还没有工作。主要是待遇太低,去年电焊工每月3000元,今年连一半都不到。”

  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一处处长向明华说:“劳动力市场初六开门,前四天内的企业就业岗位和去年相比少了三分之一,去年有3万多个岗位,今年只有2万多个。”

  在东南沿海各地劳务市场,就业岗位萎缩趋势都很明显。记者从上海松江、嘉定、闵行三大农民工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农民工进城找工作的脚步明显提前,而企业招工情况明显冷清。在松江的劳务市场,2月1日、2日就有100多人进场求职,其中26%是首次来上海打工。可前来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不到10家,新供岗位也只有10个左右。

  记者刚走进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劳动服务中心,马上围过来一帮人,七嘴八舌地问要不要招工。得知记者是来了解情况的,他们“哦”了一声,有些失望。百祥职业介绍服务部江先生说,与往年相比,工厂提供的岗位比往年少了四成左右。如今他手里只有六七十个岗位,往年这时候肯定超过100个。

  各地劳务市场呈现“冷热不均”的态势。在一些地方农民工提前返城找工作的同时,另一些劳务市场不仅企业招工少,前来找工作的农民工也少。

  4日上午,在位于厦门市长青路的厦门劳动力市场,现场一位保安告诉记者,今年是几年来他们春节后最轻松的一年:往年挤得水泄不通,大厅里人都走不动,维持现场秩序的压力很大;而今年找工作的人少多了。招普工100名的华侨电子,是场内人气最旺的摊位之一。负责招聘的人员说,一天也就七八十人报名,明显偏少,往年一天报名的有200多人。

  厦门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刘荣忠告诉记者,目前劳动力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是,农民工和企业均持观望态度,一些没把握的农民工并没有急着出来找工作。

  在以制鞋闻名的福建晋江市陈埭镇,有着千人规模的诚安鞋业公司今年要到正月十六才开工。老板许振坤说,往年企业年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招工,今年当地鞋厂开工普遍较迟。今年看来不用为“民工荒”发愁了。

  “现在企业不急于招收新的工人,即使缺一点,也通过内部岗位调整来解决。等下半年外销市场的形势明朗后再看看,订单没有增加工人不可能增加。”许振坤说。

  众多企业延迟开工,是目前东南沿海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看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寒冬”尚未消退。

  在绍兴市劳动力市场,2月4日一整天,记者只看到一位生产春季面料的杨姓企业主在这里招一个驾驶员和一个清洁工。杨老板说,因为经济走势不确定,今年绍兴企业开工都比较迟,所以基本上不来招工。

  在广东顺德高新技术开发区,记者走访发现,开工企业为三四成,大部分企业明确表示不招工。记者电线家企业表示有招工计划。

  广东富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情况很有代表性。公司副总裁温耀生说,2008年的销售收入与2007年持平,美国的出口额下降了五成,幸好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了企业的损失。公司有员工1000多人,七成多已经回来上班,目前没有招工计划。今年的目标是维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公司内部管理秩序。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企业认识到了维持稳定的重要性,坚持“不招工也不裁员”。国内较大的车用仪表生产企业上海日精仪器有限公司,目前共有农民工900人。去年12月以来,这家企业的订单连续3个月减少,其销往日本、越南、印尼、巴西等国的摩托车仪表订单骤减了一半,机芯订单更少了三分之二。因此,去年底以来,公司几乎不加班,时不时还停工休息,但工资没少给。

  为了安定员工情绪,日精公司已经明确“今年不招工,但也没有退工计划”。公司人事部部长王根荣说:“按照目前的订单来计算人力,机芯车间的300多人里有100人是多余的,但我们采取轮岗、培训操作技能等方式,而不是一退了之。”

  走进东部城市的打工者聚居区可以发现,农民工们生存状态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紧迫感。

  在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向阳村,42岁的安徽蚌埠人黄士兵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多年。去年底,他工作了三年的一家塑胶制品厂倒闭,他失业了。春节前,他又在一家服装检测中心找了个仓库清点管理员的工作,3年合同,试用期6个月,每月工资960元加综合保险。他过年从老家回来后,按理正月初七就要开工了,但公司说没生意,已经一连放了5天假,据说要等过了元宵节才开工。

  “如今服装行业不景气,我们也好不了。这个岗位不稳定,我恐怕熬不过试用期,公司就会不要我的。”黄士兵说。这些天,他天天在跑大大小小的职业介绍所,希望找个收入高一些的工作。“很多活都要35岁以下壮劳力,嫌我老。”

  向阳村聚居着4000多名租房的外来人员。村内邻近荒地的十队外来居住小区,房租一月为200多元,住着来自安徽、山东、四川等地的16户人家。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谢颖莅说,这16户人里至今还有两户全家暂时没有收入来源。

  更多的人是压力与信心交织。在广州,记者遇到了来自四川威远县的25岁农民工倪晓刚。他年初七就从老家回来了,原来的厂子效益不好,一直在放假,所以正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他估计很快就要失业了,现在每月租房子要180元,每天吃饭将近20元,感觉很有压力。但是他觉得自己找新工作还有一定实力:“我是熟练工,希望能快点再找到厂子,而且福利好一些的啦。”

  记者在绍兴、义乌两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尚未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并未出现紧张与恐慌,他们的情绪基本稳定。贵阳人黄从祥今年过年没有回去,原来在绍兴一家纺织厂开叉车,待遇是每月1500元左右,他现在还想找个更好的单位。“等企业都开工了,我想工作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待遇的好坏。”

  但是,经济寒流增强了每个人的危机意识。来自陕西宝鸡的王少奇今年23岁,在上海宝鼎酿造有限公司做调料高温灭菌工作已有4年时间,月收入2000元。他说,食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小,他不像另一些老乡那么担心饭碗问题,只身一人在上海生活也够吃够用。但他一直在想,不管眼下工作是不是稳定,要在城市留得住,关键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

  王少奇坚持利用周末学习技术。前不久,他学会了开叉车,最近又准备自学电脑。他说:“工作难找,多充电、多培训就更是正道。哪怕暂时丢了工作,只要技术在手,就总会有希望。”

  面对农民工就业的严峻形势,各地政府都在想方设法积极应对。上海金山、闵行等区域,将往年放在年中的大型招聘会,提前到了元宵节前后。上海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赵建德说,政府将尽力做好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引导农民工降低薪资和职位的期望值。“有岗位没有岗位都是信息,关键是要及时、广泛、有效地传递给进城的求职者。”

  赵建德说,今年上海就业市场的总体岗位比往年减少很多,政府也做不到为所有进城者创造岗位。因此当前的关键是要稳定现有岗位,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帮助企业安排轮休轮岗、组织培训等,尽量减少岗位流失。

  广东是全国农民工第一大省。根据对企业节后用工需求摸查,广东省就业部门预计,2009年广东制造行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将继续下降,第一季度用工量总需求约为190万人,比上季度下降约5个百分点。

  自去年9月以来,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农民工就业。春节前后,广东加强岗位储备,共收集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信息138.9万条,引导节后农民工按需有序流动。组织印制了1000万份《广东服务农民工政策指引》发放给农民工,在车站、码头、人力资源市场、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等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设立1000多个咨询服务点,提供咨询服务。

  针对节后农民工有可能大规模集中入粤,广东提出,完善泛珠三角劳务协作机制,重点与湖南、四川、江西、广西、重庆等劳务输出大的省份建立更密切的省际就业岗位信息沟通、发布机制,让外省农民工及时了解广东省岗位信息,减少盲目入粤。广东还准备组织万场“零收费”招聘会,重点帮助技能型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灾区劳动力实现就业。

  在福建厦门,劳动就业管理部门重点通过培训来提工农民工的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个市对企业或培训机构组织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了财政补贴标准,由过去按不同工种230元至330元每人的补贴,提高到360元至410元,一年可以为企业减少支出20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都对农民工就业的严峻形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些政府部门负责人说,由于今年众多企业延迟开工,往年农民工求职高峰期又是在正月十五以后,所以农民工聚集地的就业压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农民工失业高峰期尚未到来,下一步就业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在农民工“就业难”的同时,东南沿海不少企业却仍存在“技工荒”。浙江绣锦集团针织内衣厂今年打算新招员工100多人,在义乌劳动力市场连设了两天的摊位,包装工、保安这些技术性不强的岗位第一天就招满了,但70个车工岗位至今还没招够一半。

  一些企业主表示,不懂技术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有技术的农民工供不应求,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在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会更加突出。加强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是目前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当务之急。